- · 《科技进步与对策》期刊[04/29]
- · 《科技进步与对策》数据[04/29]
- · 《科技进步与对策》投稿[04/29]
- · 科技进步与对策版面费是[04/29]
以“三评”改革为突破口 打造山东特色科技评价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学历不达标,有机会评价教授。这是山东工业大学教师毕格华的经历,突破体系的建立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。 一方面,针对国内高校“重论文、轻科研”的倾向,以及“吸引人才、留住
学历不达标,有机会评价教授。这是山东工业大学教师毕格华的经历,突破体系的建立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。
一方面,针对国内高校“重论文、轻科研”的倾向,以及“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难”的问题,学校大胆改革,设立“成果转化教授”,设立“学术特区”,横向课题纳入职称评审,甚至取消学院行政级别;另一方面手,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,毕格华与同事共同研发的“无CFC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”耗资5.2亿元,成果转化金额创造了单项专利授权的新纪录
在此背景下,毕格华得以突破学历,晋升为学校“成就转化教授”。 “阳离子”符合山东特色科技评价体系的精神内核。
记者了解到,山东以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为抓手,持续攻关科技评价体系改革,将“破四富”纳入项目评审,人才评价、制度评价(简称“三评”)。 )在全过程中,加快构建质量突出、贡献突出、业绩突出的分类评价体系,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,成效显着。
不仅是“帽子”,还有“李子”
不久前,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,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作了题为《深化制度创新,攻坚克难,“三评”改革,打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系统》的典型演讲。他说,“100个重大项目都实行了‘揭秘制’,5个实行了首席专家的‘内阁制’。谁拥有‘钻石’,谁就可以走‘瓷器生活’,吸引了国内顶尖科研力量齐聚山东。” /p>
很多人注意到,近两年,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的序列中出现了一个名为“行业突出贡献”的奖项。其设置意味着效益显着、市场占有率高、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成果直接入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这是山东项目审查制度改革的一部分。就在去年,在作物遗传育种、化工、非金属材料三个领域,三个项目直接入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在项目评审方面,山东完善项目组织管理流程,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模式,实施“奖励制度”奖励评审改革,深化流程再造,加快建设更科学、更公平的项目审查机制。
今年上半年,山东省农科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调整。一群有能力、有激情、有干劲的“80后”导演、副导演带头。对于研究院的管理层来说,青年科技人才的再利用不仅是一顶“帽子”,更是一顶“利子”。领军人才和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一视同仁。
此外,研究所还出台了全国首部“破四德”实施细则。论文和专利将不再获得奖励,标志性结果将“一票赞成”。不能推广任何论文。定位:重新审视市场,对取得重大“卡住”技术突破并产生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才,直接支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。
人才评价更多靠“三大指标”
在人才评价方面,山东出台多项新政策,重点建立“不戴帽子,只看成绩”,不看职称,看能力”的人才评价导向,加快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评价机制。
现在山东,人才评价重在实绩。不仅仅是论文、专利、承担的项目、获奖等,关键要看成立了多少公司,孵化了多少项目,转化了多少成果。
< p>此外,在机构评价方面,山东省将机构划分为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、科技成果转化、公益性四大类。 《省级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》全面放开研发机构设立权、人才招聘权、职称评审权、内部薪酬分配权、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处置权,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。基层科研机构如何打破原有的“行政机构”组织架构和旧的科研管理模式?近来,成立于1959年的聊城农科院,因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备受媒体关注。其改革举措之一是坚持政务分离、管办分离、设立理事会,建立以理事会和管理层为主体、“双向准入、跨服务”的治理结构。与党组织。
山东探索公司治理改革,聊城农科院成为受益者。有效解决了政务不分离、管办不分离、科研自主权不足等问题。
科技日报记者王彦斌
编辑/范辉
文章来源:《科技进步与对策》 网址: http://www.kjjbydc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624/554.html